「场所•空间•艺术」杭州国际学术论坛
◎ 论坛时间:2016年6月18日—6月19日
◎ 论坛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7号楼12楼会议室
◎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
国外演讲者简介:(姓名排序以字母先后为序)
Andrew Pendakis
安德鲁· 潘德克斯,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理论修辞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政治文化,特别是通过批评理论和政治经济透视下的现代中心主义现象。他的研究对象包括巴迪乌、萨特以及海德格尔等人。同时也涉猎当代政治、现代欧洲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他的著作包括有:《阿兰·巴迪乌的政治》等。
Jan Hogan
简· 霍根,任教于塔斯马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她持续关注过往事件留存于大地之上的痕迹(地质的、生物的和社会的),主要探究艺术过程是如何表达这些痕迹对共同体的影响。简曾在澳大利亚许多偏远地区生活和工作,这些经历对她注重实践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她的作品现被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新南威尔士州立美术馆和澳大利亚“艺术银行”等澳大利亚重要美术馆收藏。
James Thurgill
詹姆斯· 塔吉尔,文化地理学家,任教于东京大学和伦敦艺术大学。曾在各种展览、工作坊和广播上展开有关景观的讨论。他的作品主要涉及场所、空间、身份、景观、民俗、乡村等概念,关注实验研究法和创意实践对场所研究的介入作用。詹姆斯的研究,处在文化地理学、人类学和视觉与物质文化的交界处,将批判、文化和地理理论与欧陆哲学、自传民族志和视觉实践结合起来,旨在形成有关陌异场所的传记、情动和地理学的深刻描述。
Mark Watson
马克· 沃森,美国佐治亚州克莱顿州立大学艺术史助理教授。他先后在《艺术史》、《第三个文本》和其它美国艺术杂志和期刊发表多篇文章。201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涉及1960年之后美国艺术和文化历史,美国本土艺术理论和批评。
Michael Dutton
米歇尔· 达顿,著有《中国后殖民和后现代理论》、《平淡无奇的大都市》、《中国的治安和惩罚》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当代社会和文化理论,兴趣点在调查政治中朋友和敌人的区别,研究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和升值的政治。
Rupert Griffiths
鲁珀特· 格里菲思,他的研究试图从创意实践的角度审视边缘景观,主要关注城市荒野和河口、沿海地区的废弃防御工事。他思考和追问的是,艺术作品和摄影作品如何能被视为对景观的有形和具象介入,这种介入蓄意地消除人类主体的中心地位,产生出一种对主体的分散式理解。这一追问内在于后人类相关话语的脉络中,后者质疑的是对自我和风景的本质主义理解。他的作品涉及文化地理学、艺术和摄影,兼以建筑和城市化为背景,同时也开展考古学方面的合作研究。
谢少波
谢少波,任教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从事文学理论、后殖民和翻译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同时担任《国际英语文学评论》(ARIEL)的资深编辑。近期的出版物有《翻译与转变:中国的理论与理论中的中国》(载于《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世界是去中心的吗?后殖民视角下的全球化》(载于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的Global Literary Theory一书)以及与王宁合编的《国际英语文学评论》四十周年专刊《思考后殖民性》等。
Scott Lash
斯科特·拉什,曾经在兰开斯特大学任教,1998年调任伦敦大学,现任哥尔斯密学院社会学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著作有《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韦伯,理性和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现代性和身份》、《全球现代性》、《风险、环境和现代性》、《去传统化》、《时间与价值》、《另一种现代性,另一种理性》、《符号经济与空间经济》、《信息批判》。
秦思源
艺术家与策展人,现居住于北京。“北京声音博物馆”的发起人以及Frieze杂志的特约编辑。2009-2010年任ShContemporary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总监。2006-2008年尤论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2003-2006年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策划过一系列试验剧场、声音艺术和当代艺术项目。
中方演讲者简介:(姓名排序以字母先后为序)
陈方山
浙江大学艺术学院环艺设计系主任,《造园》杂志出版人,浙江华坤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长期从事古典园林和当代建筑的研究。出版著作有《后现代建筑》,《理性与游戏:二十世纪的建筑》,《<园冶>研究》,《宋代园林研究》,《园林与雅集》,《寄畅园研究》等。翻译著作有《告別理性》,《无根基的知识》,《西方建筑:从远古到现代》,《如何研究公共生活》等。
管怀宾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于国内率先将新媒体艺术前沿融入经典空间叙事,创立空间多媒体艺术的专业方向;并在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介入当代空间艺术的创作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多次参加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神户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大展。
花俊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1970年出生于江苏泰州。创作涉及水墨、书法、行为、装置、影像等多种领域。现生活工作于杭州。
李翔宁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副院长。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委员,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任PLAN、法国建筑师学会会刊等国际刊物编委并担任米兰三年展中国展及深圳、上海多个双年展策展人。担任众多国际建筑奖项评委如密斯凡德罗奖欧盟当代建筑奖等。
潘力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出版专著《浮世绘》、《和风艺志——从明治维新到21世纪的日本美术》等约100万字。
邱志杰
艺术家与策展人,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硕士博士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院特邀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举办《鸟瞰 》、《命名世界》、《独角兽和龙》、《坏笑》、《纹理》、双城记·中国新绘画系列个展:邱志杰—《如来》、《蓝图》 等多个优秀个展 。
汪民安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批评理论研究。出版著作9部,最新著作《论家用电器》,主编丛刊《生产》以及多套理论译丛。
翁剑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史学博士。北大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展委员。学术研究领域:中外近现代美术史与美术理论;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主要著作:《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2002)、《城市公共艺术》(2004)、《形式与意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2006)、《景观中的艺术》(2016)。先后发表美术史论学术论文70余篇。
夏季风
1969年生于浙江。2006年后开始涉足当代艺术评论以及策展,并以所经历和熟知的文学思潮来观照当代艺术的流变,结合展览、理论与出版,藉此致力构建以本土的策展人、艺术家、批评家为主体,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独特的话语体系。
颜名宏
台湾艺术与公共空间关系研究学者。现任台中教育大学专任副教授。多年来从事区域文化研究、空间场域艺术理论、空间符号学、空间媒体与行为展演、公共艺术研究与创作等。曾获得台北市美展第一名、省展永久免审查艺术家、德国IHK基金会Flossenbuerg福洛森堡纳粹集中营公开竞图杰出奖、德国国立纽伦堡艺术学院年度首奖、台湾公共艺术多项竞赛首奖等。
杨奇瑞
现任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浙江馆总设计师。作品涉及雕塑、公共艺术、影视等多个领域。
赵明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第六工作室主任,生活工作于杭州。作品涉及雕塑、装置、行为、影像等多个领域。
与会名额有限,敬请预约
请发送个人简历至邮箱 place_spac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