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拉克说过:“科学家从研究自然中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若是自然不美,知识就不值得去追求,生活也就不值得去过了。”在东西方历史上,科学与艺术这两个如此不同的领域,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这同一个世界,各自衍生出了丰富的感觉和思想经验。
本周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中国美术学院科协与浙江省科技馆将在象山校区共同打造一场诺奖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对话,让两位科学家和两位艺术家坐在一起,纵论科学与艺术的同一和差异,尝试寻找两个领域碰撞的火花。
他们是谁?
弗兰克·维尔切克教授
Prof. Frank Wilczek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2004年,与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茨一起由于发现强相互作用的渐进自由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评委会认为他们三人的研究成果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将他们的发现描述成“夸克世界一项精彩的发现”。他撰写的科普书中《奇妙的现实》和《存在之轻》已经被翻译成中文。
李淼教授
理论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他曾用四个词形容自己的身份:物理学家,诗人,作家,健身爱好者。 最近致力于研究超弦中的黑洞物理、超弦宇宙学以及暗能量。2011年获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人物奖。著有《<三体>中的物理学》、《越弱越暗越美丽》、《Dark Energy》等书。
司徒立教授
法籍华裔著名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1995年首次将西方“具象表现绘画理论和实践体系系统地引入到中国的高等艺术院校”,是具象表现绘画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作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摆渡者,司徒立教授于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位,2014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先后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艺术策划与行政系以及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并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实验艺术教学机构“跨媒体艺术学院”,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评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
讲座的主题为什么叫存在之轻?
豆瓣上是这么介绍维尔切克这本书的:几乎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自然界最深层次实在的理解,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已经有了重大改变。现在我们己非常接近于长期寻求的突破:自然界基本力的大统一。作为一位深受欢迎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一直在这片新天地的舞台上扮演主角。通过超越旧的物质和空间观念,他诠释了一个全新的发现:物质是由几乎无重量的单元构造的。纯能量是质量的最终之源,维尔切克把这个发现称为“存在之轻”。但他向我们展示的远不止这些、空间绝不是单纯的容器,不是空无一物和被动的,它是一种动态的网格——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以太网,要比任何“基本”粒子更基本。其自发活动产生并消灭着粒子,这种对物质和“虚空”的新认识解释了引力为什么那么微弱,并使自然界所有力的大统一图像变得格外清晰。《存在之轻》是探索这些革命性概念的意义的第一本著作,维尔切克向我们展示了迷人宇宙的全新图像,并憧憬了基础物理学新的黄金时代。
艺术家和科学家对于“存在”问题有怎样的经验与沉思?科学与艺术面对世界的姿态和方法有何差异?时间、空间的命题在艺术和科学的“感”与“知”之间如何辩证?创造性对科学与艺术究竟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周日相约象山小剧场。
还有一个秘密!
同时有一个秘密也有待揭晓:承担毕业周开幕式多媒体展演和视觉设计的团队,又将会给现场,带来一个怎样玄妙的艺术与科技的视觉盛宴呢?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2号楼小剧场
时间:2015年10月25日15:00-17:00
编辑 / 王佳阳 韩之阳(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