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中国 ...
全国政协委员许江:关于青 ...
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俞晓光 ...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艺术教育 ...
“百年担当” 庆祝中国共产 ...
思想与方法——中国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 ...
致敬时代楷模,赓续榜样精 ...

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司徒立“叩虚无而证实有”讲座在光达美术馆举办

讲座现场

2021年11月8日下午两点,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和油画系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联合在光达美术馆举办了一场题为“叩虚无而证实有”的具象表现绘画艺术讲座。主讲人为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光达美术馆终身馆长司徒立先生。出席活动的嘉宾有中国美院纤维艺术学院教授施慧、中国美院建筑系教师袁柳军、西安美院教师何花、中国美院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的赵军和史怡然老师以及来自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的全体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本场讲座由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主任蒋梁主持。

主持人:蒋梁

司徒立先生的整个讲座围绕一个重要命题——在新的艺术真理观之下,绘画从可见的一重性转换到可见与不可见的双重性,这到底如何进行描绘?——而展开。他首先从技术性和材料性的角度出发,首先追忆了他与他的良师益友森·山方之间的一段轶事,从他们互赠的中国墨与调色油配方抛出了油画本体的技术和材料要素“油”的重要性。他将这个出自柯罗鉴画世家的配油秘方传授给在座的三工学子。然后以库尔贝和柯罗为例,阐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绘画的新自然观”。并从“感觉”、“形式构成”和“山水媚道”三个方面来介绍塞尚从“印象派时期”向“形式构成时期”及晚年的“生成境域时期”的转变,由此引出对于“塞尚晚年绘画的本源印象”的探讨。接着从“形式论”和“存在论”的角度阐释了马蒂斯、贾科梅蒂和巴尔蒂斯素描当中截然不同的“抹去重来”现象。最后浏览了其他具象表现画家的作品和中国古代绘画,从中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绘画当中的“境域”和“存在”的思考。

主讲人:司徒立



以下是讲座的详细内容:

油画有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性在于,对油的使用。司徒立先生的讲座从油画的技术层面出发谈到油画的本体语言,为我们具表班的师生们“支招”。他的思想与言说,既是对具象表现绘画所面临的问题意识所做的思考与理解,又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们在实践中充实自身,在可见与不可见中探究绘画的秘密。

画画的人经常能听到,“绘画既要有具象又要有抽象”。司徒立先生说这句话本身没错,那如何能做到?这句话的含义又是什么?在西方的绘画史中这两者又是如何转变的?无不道出了今天讲座的标题,“叩虚无而证实有”。既是通过虚无的描绘达到表达一种很具体的、充实的具象。

暴风雨海
古斯塔夫·库尔贝
布面油画
117cm x 160.5cm
1870

司徒立先生寄望于我们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讲清楚这个问题,离不开美术史的一个演变。18世纪中期,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说“上帝死了”。这句话在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的理解里不是指基督教的上帝,而是指形而上学的终结。柏拉图的理念认为,非感性的,非感觉的,理想的世界,才是本质和真实的世界。相反,可感觉的现实是零碎的,浅显的,不真实的世界。在这一理念统治下的漫长的古典绘画时期,就是在追求和寻找一种理想的形式去表达这一理念的世界。到了18世纪末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巴比松画派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这句话后来又影响了以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画派,从此这批法国画家开始从画室中走出来,直接面对自然写生。这在十八世纪末的当时来说绝对是一次革命性的行为,彻底打破了古典的规范。

奇维塔·卡斯特拉纳的树木丛
卡米耶·柯罗
1826

法语Réalisme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现实主义。库尔贝带领大家回到自然本身,同时也带领大家走向整个的现实世界。库尔贝关注的是底层劳动人民,这样题材实质上是极具前卫性的。作为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库尔贝参加过巴黎革命,巴黎公社运动,这样的身份为他带来许多的困扰,他为此四处奔波。库尔贝有句名言,“画我看到的和感觉到的。”这句话回应了尼采反对以非感觉世界作为真实世界,他认为感觉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是18世纪中后期向现代主义运动转化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同样,巴比松画派的代表画家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1875)说过,“同一处风景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人在不同时间看同一处风景也会不一样。”我们所见的并非理所当然的一成不变。司徒立先生认为柯罗之所以伟大,在于柯罗年轻时期在去意大利的途中所画的一批写生,这也影响了后来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画的《圣维克多山》。柯罗认为“绘画应该考虑到周围的光线和环境各个方面的因素,画家的优劣取决于他如何看,而不是技巧。”塞尚年轻时期也学过库尔贝和柯罗的画,但塞尚不满足于对现实肤浅的描绘,因为写实主义的这个感觉是看到了在场的既定形象,很多不在场的事物,他们没有办法去表达。那么什么是不可见的那部分呢?传统的色彩体系讲究的是明度的色彩表现,而印象派则是纯度的色彩表现,这就有别于写实主义对可见形体的把握,而是对整个的“境域”的把握,这在塞尚这仍然只是浅层的感觉。

圣维克多山
保罗·塞尚
纸本水彩
1887

1883年,塞尚离开了印象派,而去寻找一种坚固而永恒的东西,要在自然中活化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这一永恒的事物是什么?这就不得不要提到绘画中的“形式构成”。司徒立先生说,“艺术必须要完成形式的建构才算一副作品真正的完成,画家用眼睛来理解这个世界,这与哲学家用观念,用语言来思考世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自然是涌现的,有遮蔽的,是隐的,也是显的;是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是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这就是我们具表所要面对的问题。”

苹果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布面油画
46.9cm x 45.3cm
1958

司徒立先生1991年来中国美术学院,1993年作为学院的特聘教授的第一堂课,叫《马蒂斯与贾科梅蒂的素描》,比较这两位大师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他们之间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用炭笔,不断地“抹去重来”的一种表现方式。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马蒂斯的依据在于对美的追求,反复抹去重来,是为了寻找他认为美的线条,再“复制”到油画上。贾科梅蒂的抹去重来则是极为诚实的,有良知的,按照当下看见的作为绘画的依据,自然生成的作画痕迹在反复的重叠中,越来越黑,越来越深刻。这一过程即是对事物真理性的呈现。



现场提问

整场讲座中,司徒立先生讲得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将深奥难解的哲学思想平实而又深刻的嵌入到艺术创作的实践讨论中,令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了“具表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做”的思想真谛。讲座的最后,司徒立先生为现场提问的同学作一一解答。因为时间关系,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伴随着西下的夕阳而告一段落。主持人蒋梁老师引用歌德的一句话——“宛如钟声庄严而亲切地播扬在空气中”来形容司徒立先生的讲座在同学们心中“富于灵气地四处弥漫”。这次讲座是油画系三工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其必将对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教学产生深远而广袤的影响。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