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表现绘画让写实的形象再现,借物抒情,充分表达艺术家在视觉认知中对事物的认识。
光达美术馆专门典藏和展示法国20世纪具象表现绘画和雕塑及一批中国具象表现画家的代表作。继15日的开馆仪式后,16日下午,一场以“具象表现绘画在中国”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在美术馆1楼序厅举行。“我是画家,是靠眼睛生活和思考的。”司徒立说,他信奉歌德的名言“艺术表现,除了真实还是真实”。研讨会上气氛热烈,主持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建议大家“围绕具象表现的技法创新和思想张力,自由发言,激辩亦可。”
要在西子湖畔“热火朝天”的艺术环境和学术氛围里建一座美术馆,办一个极具分量的展览——5年来,司徒立一直为此极力奔走——巧的是,他与光达美术馆创始人陈火法的“一拍即合”也是在十月;而从他1991年将西方“具象表现绘画理论和实践体系”系统地引入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到如今借由这座美术馆打开具象表现绘画从象牙塔通向公众的一扇大门,已经过了整整25年。
中国美术学院许江将具象表现绘画的发展历程形容为“击鼓传花”。当年,自比为一只“候鸟”的司徒立,由著名油画家蔡亮先生引荐,在中国美术学院提供的开放性学术平台上轻轻“落地”,与时任油画系副主任的许江一见如故。光达美术馆开馆仪式前,身在北京的许江给这位志同道合的老友写了一封长信:“……在你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一种哲匠之风在美院渐呈蔚然,一批青年艺者陆续成熟,一个中国的绘画思想与艺术的研究高地已然形成……”对此,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留校任教的赵军深有感触:“司徒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巧,而是一种开放的姿态。他时时提醒我们,眼睛的‘视力’与经历和体验紧密相连。具象表现绘画最吸引人之处也在于此——朴素和真实,同时又充满无限可能。”
参展法国艺术家古德士连连称赞:“具象表现绘画在中国,经过25年的迂回,又深入到一个新的高度,你们的勇气值得敬佩。”
为记者导览时,司徒立的感慨,也像是对周围学生的提醒:“在当代艺术的冲击下,在图像泛滥、感受力式微的时代,绘画者陷入了沉思,也生发出各种解决方案。现象学强调‘面向实事本身’,具象表现方法论是既是‘非主流’,也是‘先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明天。既然我们选择了较少人走的一条路,难免经历挫折,也必须耐得住寂寞。”今天,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他用艺术的眼光,为了绘画艺术、为了美育的明天而精挑细选的。
开馆展海报上印着光达美术馆的“镇馆之宝”——瑞士超现实以及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迭戈亚的斗篷》。此刻,它静静立在1号展厅正中间的玻璃展柜里。司徒立特意把记者引到中轴线上站定,看灯光打在头部形成的三角光影,似乎整座美术馆的“能量核”隐藏于此。
“我们在这件作品的左后方和右后方,各放置了一个小型雕塑,既起到衬托作用,也构成了一个稳固的气场。”司徒立说,两年前光达美术馆初具雏形时,他曾站在这里,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遍遍勾勒“未来展览的模样”:“绝不追求光怪陆离、夺人眼球,而是要把作品放在对的位置,营造一种气场和意境——它必须足够强烈,能同时感动艺术家和普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