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中国 ...
全国政协委员许江:关于青 ...
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俞晓光 ...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艺术教育 ...
“百年担当” 庆祝中国共产 ...
思想与方法——中国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 ...
致敬时代楷模,赓续榜样精 ...

守正创新 笃行致远 敞浙江之窗 扬中国之智——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综述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浙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2021年12月,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本届优秀成果奖共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和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三大类共300项,其中一等奖59项、二等奖181项、青年奖60项。本届优秀成果评选是对过去两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涌现的优秀成果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检视,获奖成果聚焦新发展格局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前沿问题,充分体现了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守正创新、笃行致远的学术精神,浙江作为“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责任担当,以及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高度自信,得到了省内外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综合来看,本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届获奖成果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深化党的百年奋斗史研究和党的历史经验总结,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科学把握历史大势中提升浙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境界。

如一等奖成果,刘同舫教授的《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一书,围绕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劳动解放、文化解放,系统论证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演进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吴汉全教授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5卷本,梳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哲学等多个学科中的演进脉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学术由新民主主义学术到社会主义学术的发展历程,弥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李包庚教授的《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逻辑,为世界普遍交往和当下克服全球治理危机贡献了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高玉教授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比较研究》一书,探讨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特征、品格和指导意义,是国内第一本从比较研究角度对毛泽东文艺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这些成果从党在不同阶段的历史方位出发,对标党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结合时代语境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指引中国的具体实践。

一等奖成果,陈礼珍教授等的《论“重要窗口”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从学理上对“重要窗口”的科学内涵做出界定,多维度剖析“重要窗口”的时代意义、历史使命和战略部署,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新解读。沈满洪教授等的《绿水青山的价值实现》一书,围绕浙江千岛湖和新安江水生态保护、水制度创新及深绿色发展等,深入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理论新观念。这些成果是浙江运用“红色根脉”资源,发挥“红色根脉”优势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是不断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内涵的生动实践。


聚焦数字化改革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是浙江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以省域现代化先行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路的内在要求。本届不少获奖成果都聚焦数字经济、数字政府等重大命题,直面经济社会活动涌现出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问题,为激发活力增添动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如一等奖成果,程聪研究员的《数字化时代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一书,深入讨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决策的影响和应对机制。刘淑春教授团队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以实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核心,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马述忠教授团队的《线下市场分割是否促进了企业线上销售——对中国电子商务扩张的一种解释》,首次从自然性和制度性两个层面分析了市场分割对企业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机制,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理论支持。雒兴刚教授团队的《产品与服务开发中的智能决策与优化》,为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改善产品开发效率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支持。

数字化浪潮下,企业创新范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为浙江学人深入研究数字经济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一等奖成果,吴晓波教授等的《后发企业如何从追赶到超越——基于机会窗口视角的双案例纵向对比分析》,探究了机会窗口与企业创新战略的匹配关系对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作用机制。周青教授的《技术创新联盟管理理论与实证》一书,重点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等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黄先海教授等的《要素跨国自由流动与外贸战略转型》一书,通过构建一个要素跨国流动条件下的微观分析框架,提出新发展阶段“制度型开放”的理论依据。陈菲琼教授的《后追赶时代浙江制造企业海外并购整合与创新能力研究》,深入分析了企业借助整合策略提升全球创新网络位置,促进创新能力跨层次传导的理论机制,推动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此外,数字政府研究成果也被赋予了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如一等奖成果,郁建兴教授等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中国方案》一书,基于“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浙江经验,提炼了超越政府中心主义,走向“以民众为中心”公共管理的路径机制,是以中国实践贡献公共管理理论的标志性作品。高翔教授的《放权与发展: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地方政府》一书,超越了刻画地方政府参与经济建设的行为模式这一经典视角,以数字政府建设等为案例分析了地方政府自发放权、限权的具体措施与内在动力,提出了地方政府主动深化放权、开展自我约束的微观转型机制。


发挥先行地优势  建言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浙江肩负着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和法治中国示范区的使命担当,正奋力以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加快实现从“事”到“制”“治”“智”的转变。本届不少获奖成果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深化理论研究、总结实践创新、推广经验举措。

如一等奖成果,张康之教授的《社会治理的经络》一书,对社会治理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试图构建不同于西方行政学和适应全球化后工业要求的中国治理话语体系。孙敬水教授的《收入分配公平的评价体系与预警机制研究》一书,基于初次分配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再分配公平(税负公平、社会保障公平、转移支付公平)两大方面构建了收入分配公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深化了分配制度下公共政策选择的理论研究。

一等奖成果,文雁兵教授等的《用贤则理:治理能力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百强县和贫困县的经验证据》,首次定量识别出县级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方红生教授的《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理论与证据》,创建了一个包含分税、支出责任划分和转移支付的理论模型。李永友教授的《集权式财政改革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吗?——基于“乡财县管”准自然实验的证据》,通过分析乡镇财政改革,为研究解决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迈向共同富裕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一等奖成果,王俊豪教授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对策建议研究》,针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行业和领域提出鞭辟入里、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向全球展现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中国智慧。顾昕教授的《“健康中国”战略中基本卫生保健的治理创新》,提出我国基本卫生保健治理创新旨在形成行政、市场和社群治理互补嵌入的新制度格局。沈永东研究员的《中国行业协会商会政策参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考察》一书,分析了中国行业协会商会政策参与的“双重能动”“调适性合作”等过程机制。张应强教授的《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我国高等教育治理转型和治理体系建设》一书,提出了基于新型信任文化的协商治理和合作治理模式理论,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注民生问题  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为回应这一根本问题,广大浙江学人积极探究改革浪潮中经济、社会、教育、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民生问题,切实“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如一等奖成果,杨天平教授的《中国教育方针论稿》一书,缕述晚清至民国的教育宗旨,纵论中国教育方针百余年的演进,阐释党和国家现行的教育方针,是国内系统研究教育方针的通史、通论性学术专著。黄兆信教授的《岗位创业教育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岗位创业教育”的概念,探讨了岗位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岗位创业教育分层组织体系和产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李浩君教授的《人工智能时代移动学习服务》一书,构建了人工智能时代移动学习框架和理论模型。肖正德教授团队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教育变革:文化境遇与文化选择》一书,在理性审视农村教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与创新机制。

一等奖成果,刘玉侠教授的《回归与超越——回流农民工的社会作用研究》一书,聚焦农民工回流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探讨了回流农民工的社会参与、政治参与、经济参与和身份重构。王晓蓬研究员等的《中国纺织产业节能减排制度绩效评价研究》一书,基于绿色发展视角,系统剖析节能减排制度的经济学动因和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的影响。李加林教授等的《中国东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海岸带与海湾资源环境演化卷》一书,以空间拓扑分析为支撑,提出人类活动下的东海海岸带资源环境空间格局演化的理论框架。周江洪教授等的《民法判例百选》一书,选取了民法案例一百个,分别涉及总则、物权、合同、侵权等内容,梳理同类案例中的裁判观点,是一部具有较强参考价值的普法著作。


注重厚积薄发  用情用力打造匠心力作

 

浙江学人历来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启思未来,不断从古今中外学术思想中汲取智慧,从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火热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汲取养分,坚持厚积薄发、精品立世,在文学、史学、艺术等领域推陈出新。

本届优秀成果奖评选出一批充满学术情怀、学术坚守、学术定力,“甘坐冷板凳”十数载的精品力作。如一等奖成果,李学功教授等的《战国史》(十卷本),是老中青三代学者“十年磨一剑”的结晶,是集中、全面反映战国大时代的著作,开拓了中国战国史研究的新境界。汪林茂教授等的《绍兴商会档案汇编》(三十册),总字数约1500余万,是迄今为止全国已出版的商会档案史料中分量最大的一部。李圣华教授的《东浙读书记》一书,对宋代以来大量珍稀版本和重要典籍的不同刻本、写本进行详考,是近年来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浙江学人通过丰富的感性积累、深入的田野调查,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力、宏阔的学术视野、翔实的学术史料,产出一批“首作”“新作”。如一等奖成果,梅新林教授等的《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49—2019)》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史著作。王俊教授的《从作为普遍哲学的现象学到汉语现象学》,从胡塞尔现象学的两个向度出发,提出了“汉语现象学”的构想,在国内同类主题探讨中处于领先地位。俞为民教授的《宋元南戏传播考论》一书,从发生学角度揭示了宋元南戏源流的历史脉动,从艺术形而上学的角度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南戏曲目艺术特色与文化含韵。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系统阐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引发了包括Arcadia在内的多家国际权威文学期刊的社论评述。

此外,本届优秀成果彰显了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自信与自觉,为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一等奖成果,葛继宏教授的《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制度、改革、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增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路径。韦路教授的《想象中国:新媒体时代的中国形象》一书,是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传播策略,通过外国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优秀之作。蒋承勇教授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写实”传统及其当代价值》,首次细致阐释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变数”概念的成因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重视青年学者成长  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浙江历来重视对青年社科学者的培养。早在2011年,浙江省社科联就组织实施了“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十年来,一批青年学者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并涌现出一批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充满创新精神的优秀成果。本届成果奖评选增设青年奖,评选出代表浙江青年学者研究实力和活力的优秀成果,鼓励青年学者奋发有为、永攀学术高峰。

如青年奖,宋树理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一书,严谨地论证了马克思世界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普适性。高文苗副教授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一书,重点从内涵、价值、方向与措施四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开探索性研究。蔡欣副教授的《中国历代丝绸艺术·宋代》一书,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通过关注宋代丝绸艺术以弘扬宋韵文化的学术专著。郭筠副教授的《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国》,是国内第一部从阿拉伯地理典籍和古地图的视角关注中阿历史交往研究的著作。程宣梅副研究员的《数字时代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研究》一书,发展了数字时代中小企业创新领域的前沿理论。徐薇副研究员的《南非种族与族群关系变迁研究》一书,加深了国人对南非的认识与理解。


近年来,浙江省社科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持之以恒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对策研究和科学普及。本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出的一批扎根浙江土壤、讲好中国故事、对话国际学界的优秀成果,是浙江省社科界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的丰厚贺礼,体现了浙江学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薪火相传、勇攀高峰的文化气魄,彰显了浙江学人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敞“浙江之窗”、扬中国之智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