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简介
通过对原典的深度解读,挖掘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构建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学术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艺术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艺术路径;在新世纪文化语境和艺术生态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导师组
【中】许江
【中】王鸿生
导师简介
通过对原典的深度解读,挖掘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构建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学术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艺术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艺术路径;在新世纪文化语境和艺术生态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许江
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绘画语言研究、艺术教育研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展。出版学术书籍:《本土的拆解与重构》、《大学的望境》、《远望者日记》、《一米的守望》、《文与画》、《东方葵》、《葵颂》、《重新生长》、《葵园辞典》、《葵园手札》、《视觉那域》、《南山肖像》、《许江艺术文集》等。
参考书目
2.毛泽东原著(重点为《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4.《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5.《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拉曼·塞尔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6.《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导师采访
A:王鸿生
Q1:当代人文思考的文学性?
A:
技术困境和价值虚无,已将人类命运置于悬崖之畔。当代人文思考需要回应许多难题,如殖民与后殖民问题、革命与后革命问题、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问题、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问题、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问题等等,这些大都是新问题,但什么样的人生值得一过、什么样的作品值得一读却是个老问题。新问题非但没有取消老问题,反而使之空前地尖锐起来了,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关于“价值”、“意义”的老问题,却又是“全球化”问题组中最具有“文学性”的一个问题。
Q2:我们为什么需要一种文艺生活?
A:
一切文学思考,一切艺术兴趣、才能和技巧,如果不是为了对未知世界的神秘性葆有敬畏,如果不是为了促进人的价值感、同情心和想象力,如果不是为了探索人类更好地共同生活的可能,我们为什么要过一种文艺生活呢?如果我们渴望真实,追求平等、公正、自由和尊严,愿意建立关系、秩序和意义,并对生存价值的艺术寄托形式抱有期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过一种文艺生活呢?
文学艺术用行动介入历史。“介入”就是“以言行事”,重新“为时间塑形”。当此时刻,他人、语言与自我被“介入行动”情境性地联结起来,生成了所谓艺术主体,并使之与诸多不同声音进行着持续的对话。在今天,马拉美的“改变语言”和马克思的“改变世界”一点也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变成一回事儿,它们本来也应该是一回事儿。
当下的介入是一个非常时刻,无论是庶民、底层、受压迫者,还是各种霸权主义(政治的、资本的、意识形态的)对手,要获得自己的历史主体性,正需要这样的抗争时刻,如果没有这一时刻的“解放”和“聚焦”,未来就无法呈现出自己的面目。如果我们无力承受那种具有爆炸力的甚至可能对既往“自我”构成毁灭性的挑战,那么,一切事情都不会发生,所有的可能——从真实的洞察力到参与性真理,从主体性匮乏的克服到艺术伦理的救赎——都会夭折在盲目的脆弱、怯懦和短视里。
文学艺术用行动介入历史。“介入”就是“以言行事”,重新“为时间塑形”。当此时刻,他人、语言与自我被“介入行动”情境性地联结起来,生成了所谓艺术主体,并使之与诸多不同声音进行着持续的对话。在今天,马拉美的“改变语言”和马克思的“改变世界”一点也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变成一回事儿,它们本来也应该是一回事儿。
当下的介入是一个非常时刻,无论是庶民、底层、受压迫者,还是各种霸权主义(政治的、资本的、意识形态的)对手,要获得自己的历史主体性,正需要这样的抗争时刻,如果没有这一时刻的“解放”和“聚焦”,未来就无法呈现出自己的面目。如果我们无力承受那种具有爆炸力的甚至可能对既往“自我”构成毁灭性的挑战,那么,一切事情都不会发生,所有的可能——从真实的洞察力到参与性真理,从主体性匮乏的克服到艺术伦理的救赎——都会夭折在盲目的脆弱、怯懦和短视里。
Q3:怎样过一种理论的叙事生活?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了当代艺术。当代艺术颠覆了传统的艺术概念,认为传统艺术的定义是有问题的。它首先拆除了艺术品与现成品的区别。今天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行为和观念也可以成为艺术了。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理论联系实际”。价值、意义并不需要永恒幻象的承诺,也不依据理论的立法和阐释,它们就存在于生活,存在于能够被身心所直接把握的活泼生动的经验魅力之中。
理论叙事的责任,和文学艺术一样,也要呈现那些“无法呈现的存在”,并通过这种呈现,去创造出可以分享的“幸运”时刻。也许,我们必须“在死与生之间学会叙述”。也许,复杂性思维能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就像哲学家德里达,在《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读到了一个复数的马克思。
叙事使生命变得温暖而有意义。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自我的历史,讲不出自己的故事,就无法聚合并确立为一个“主体”,无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形象。事实上,作者、文本、读者之间在信息、经验、知识、幻想、痛苦、希望等精神价值层面形成的交流和相互参与,不仅意味着一种生命的、文化的尊严,它同时也构成了生存活动的超越性纬度,构成了叙事化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策源地。
学生视角
对专业的理解?
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导师,使我感动的是他始终从人的情感、感性、感受出发来谈论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谈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级分立不仅造成了物质分配的不平衡,也造成了情感分配的不平衡,无产阶级、劳动者只能感到痛苦,无法享受欢乐,他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为了维持最低生活需求不得不把自己作为劳动力出卖。在《关于伊比鸠鲁哲学的笔记》中,马克思写道,“如果不是愉快地活着,也就不可能理智地、光明正大地和正直地活着……关于快乐的思维的最高点,就是研究那些使思维产生最大的恐惧的问题本身(和一切与它们有关的东西)”。这所谓的“一切与它们有关的东西”就是后来马克思关注的制度对象,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从这样一种对快乐的重视、对情感分配的不平衡现象的观察出发,在批评德国的《林木处罚法》时,他的目前是那些遭鞭笞、遭杀戮、入监牢的平民的身影。一种强大的共情能力和底层关怀,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理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成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不是去空谈什么道理,而是向马克思、鲁迅、毛泽东他们学习一种共情能力、底层关怀,最终通过对社会的介入调整情感分配的不平衡。
报考初衷?
我本科和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做的选题始终围绕着鲁迅先生。但是想要更切实、更直接地为社会主义力量、左翼力量做些事情,平日的阅读兴趣也是马克思主义原典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有感于文学艺术当下错综复杂、缭乱中又有活力的新局面,进入到这一方向的博士阶段学习之中,希望以己之力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做点实事。
往年研究方向课程安排
课程相关照片呈现
图文整理 |徐栋
平台编辑 |张珍珍 邢珂
审校 |曹梅清 邵琳
审核 |赵辉 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