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9日,“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系列学术论坛之“学院与博物馆视角中的赵无极”学术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开幕。论坛作为中国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学术活动之一,邀请全国各大美术馆博物馆馆长、美术学院院长和重要艺术机构代表,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分享对赵无极艺术的理解,探讨赵无极的艺术在当今世界如何发挥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作开幕致辞。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视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赵无极基金会副总监吕亭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展览策展人余旭鸿作主旨报告。论坛由余旭鸿主持。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刘沛、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冯朝辉、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王易罡、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杨劲松、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中华世纪坛艺术馆馆长冀鹏程、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福建省美术馆馆长邱志军、广西美术馆馆长龙建辉、安徽省美术馆馆长王岭、德基美术馆代表杨紫怡等国内重要博物馆、美术馆馆长和相关代表出席论坛。
开幕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开幕致辞
向上滑动阅览
各位专家、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首先,热烈欢迎大家参加“学院与博物馆视角中的赵无极”研讨会。
50天前,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开幕,这成为国内比较瞩目的重要展览。来自国内外的观众纷至沓来,展现了展览的影响力。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驻华大使,国家各部委和艺术机构的专家同仁们前后观展。领导和专家们的评价都很高:赵无极通过一生的探索,创造了融通中西、极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他以西方抽象的绘画方式对中国艺术精神进行了现代性的诠释,显示中国人在油画领域和现代绘画领域的极高水平。
我想,展览的成功有几方面:
首先,是赵无极先生举世公认的艺术成就。赵无极的艺术之路起步于中国美术学院,他带着东方传统文化的深厚意韵活跃于欧洲的现代艺坛,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风格相结合,自成面貌,这次展出的“甲骨文时期”和“狂草时期”作品,就是明证。他的艺术之路从两个传统出发,以他山之石攻玉,进而融会贯通,无论是狂飙突进还是明润通透,画家在绘画中得到释放,感受到自我表达的幸福。从具象到抽象,他的作品渐渐超越客观物体的表象,超越民族与语言的界限,升华为对生命、时间、空间等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与表达,这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气质,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范,这是赵无极先生的巨大成功。
其次,是美术馆的策展能力和条件保障。2004年,赵无极先生曾来学校美术馆,希望在这里举行个展,可惜囿于当时的条件、场地的限制,未能实现这一愿望。20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举办这个展览,对美术馆进行了全面改造,目前美术馆完全具备举办世界一流展的硬件条件。
研究策展能力也是展览强有力的保障。中国美术学院拥有绘画、艺术史、展览策划等专业的教学基础与研究基础,作为赵无极的母校,历年又积累了诸多文献资料。这个展览也是一个教学展览,这成为策展团队能够克服困难、从世界各地组织作品、构建展览架构、呈现展览丰富性的必备因素。
此次建校95周年校庆,我们一共组织了15项学术活动,正陆续在各个校区展开。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这一庆典,从来不只是单纯的庆祝活动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具体可感的学术活动,回望来时路,“到源头饮水”;擘画未来的图景,“与伟大同行”。
学校此次校庆的系列主题,集中关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各种典型现场,与赵无极先生的展览相得益彰,也欢迎各位嘉宾参与校庆的各项学术活动。
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有很多都是博物馆、美术馆的馆长,美术学院的院长,在座的各位都是资深的业内人士,在观看展览之后对展览策划的学术严谨度、展陈安排的精细度、考究度都有自己的判断,期待各位在今天的论坛中畅所欲言,对展览策划本身和由展览所呈现出的赵无极的艺术成就进行颗粒度更细的研讨,共同碰撞思想火花,拓展更加多元宽阔的学术展览和艺术教育之路。
谢谢大家!
无极之象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吴为山首先回溯了赵无极先生与中国美术馆的渊源:1983年,赵无极回到祖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赵无极”同名画展;1999年,中国美术馆再次举办“赵无极绘画六十年回顾展”;2002年,画家杨明义先生将家藏赵无极水墨作品捐赠中国美术馆。
吴为山认为,东西对话,是赵无极艺术一以贯之的特点,是赵无极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也是赵无极艺术风格形成最重要的配方。吴为山认为理解赵无极的艺术,可以用两个“朋友圈”来概括,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圈”和西方艺术的“朋友圈”。
赵无极的艺术世界弥漫着中国诗歌之意蕴,充盈着中国哲学之精神。他深谙中国古典“诗画一律”美学之三昧。其作品可窥诗境,但含蓄无垠,思考微渺。通过作品,赵无极呈现了诗情画意,讲述了人生之思,并明心见性发出终极之问。
赵无极的西方现代艺术“朋友圈”。赵无极少年时期即对印象派以及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诸多西方现代艺术大师青睐有佳。20世纪50年代初,他于保罗·克利作品中觅得灵感,借助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的符象性,作品苍茫古朴而又鲜活天真。在美国,赵无极结识了巴尼特·纽曼、马克·罗斯科等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们也成为赵无极从形象和符号中获得彻底解放的催化剂。
在众多西方现代艺术大家的比照和启发之下,赵无极最终回到了自己的母文化,找到了艺术生命茁壮生长的源头活水——重新发现、发掘了东方之美。赵无极正是以两个“朋友圈”为基础,一路攀登,不断升华,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古有大象无形之论,今有大象无极之艺!
赵无极与中国美学
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
彭锋以赵无极晚年的一件大型三联画《风推海浪》(2004)为切入点,用丹托的风格矩阵理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与中国传统美学,解读赵无极成熟期的艺术。首先这件作品的标题带有明确的具象意味,其次,这叶小舟的存在并未削弱作品的抽象性。赵无极本人曾说:对“观者”而言的抽象,未必是他本人眼中的抽象。
丹托的风格矩阵理论将艺术风格归类为四种:再现、表现;再现、不表现;表现、不再现;不表现、不再现。彭锋认为赵无极还带来了另一个传统——中国绘画传统,可称之为“写意”。“写意”可理解为有笔法、笔顺。将写意传统加入西方的再现与表现传统中,可组合为八种风格:再现、表现、写意;再现、表现、不写意;再现、写意、不表现;再现、不表现、不写意;表现、写意、不再现;表现、不再现、不写意;写意、不再现、不表现;不再现、不表现、不写意。在这个框架下,赵无极成熟时期的画,在进入晚期风格之前,是表现和写意的。
此外,彭锋还引入了“集中意识”(focal awareness)和“附带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两个概念,将绘画区分为对象和媒介,由此对绘画界里更复杂的因素作出解释。第一种绘画是让观众集中意识到对象,附带意识不到媒介,这是幻觉绘画。第二种是标准的具象绘画,让观众集中意识到形象,附带意识到笔触。第三种是具象表现,媒介与形象同等重要,既能够从媒介里浮现出形象,又能从形象中浮现出媒介。而抽象,没有形象,只有媒介。写意,则在这个系统之外,追求的是绘画“之外”,是媒介与形象所暗示的意境。赵无极的《风推海浪》中,加上这艘小船后,意更浓,给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所以回到了中国的写意绘画。
东方·诗性·抽象:赵无极
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
王璜生是赵无极在中国展览的执行者与见证者。1999年,王璜生在广东美术馆做馆长时,举办了赵无极在国内的巡回展,他曾采访过赵无极,也到过先生在法国巴黎的工作室。
抽象。王璜生谈到,自1910年康定斯基写作《论艺术里的精神》起,抽象成为了20世纪世界艺术的潮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艺术界如何从自身文化角度对其作出回应,赵无极先生有着独特贡献。可以说,赵无极是中国艺术家对20世纪世界潮流作出积极回应的代表,他从学习阶段到走出国门后在西方的有意选择与转化,体现出这一批中国艺术家的态度与成就。
东方。大家都在谈“两种传统”,赵无极先生自己也谈。尽管他十四五岁在杭州国立艺专时,就已表现出对唐宋绘画的钟情和认识,但他真正认识中国的传统与东方应是在巴黎。赵无极说:“巴黎的影响在我作为艺术家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是无可否认的,我必须说,随着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或许悖谬的是,这种深远本原的归复,应该归功于巴黎。”
18、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一直在追寻着神秘而遥远的东方意味。赵无极与亨利·米修的交往,代表西方文化界正以诗意的方式去理解和认识赵无极,他便成为了洞见东方文化的一扇窗。
诗性。如吴为山馆长所言,赵无极在西方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圈”,他与诗人、学者互动,参与各类活动。诗是艺术家表达心境的一种方式。赵无极画作中诗意的表达,与赵无极的中国文化传统修养有关。赵无极的艺术之所以能够立得住脚,除了结构秩序上的音乐性,还有一种自由诗性的表达,即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
赵无极基金会:艺术基金会的工作与使命
赵无极基金会副总监吕亭瑶
吕亭瑶谈到赵无极基金会的工作目标是与全球美术馆及相关机构合作赵无极展览、保护赵无极作品的版权、出版赵无极作品全集。她简要回顾了赵无极基金会的发展历程。2012年,基金会在日内瓦注册,2013年开始向全球征集赵无极作品信息,提供申请认证书。2019年,基金会出版赵无极全集第一卷(1935年至1958年)。2023年,基金会促成巴黎美院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为双方学校学生的交流项目提供奖学金,以推广赵无极的艺术理念。同年,出版赵无极全集第二卷(1959年至1974年)。2024年,将出版赵无极全集第三卷(1975年至2008年)。十年间,基金会在全球推动举办赵无极个展12个。这次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回顾展,含括了赵无极从1935年起的最早一张油画到2008年的最后一张油画。相信能在母校举办这么大规模的回顾展,观众络绎不绝,赵无极一定非常开心!
源自内心需要的绘画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展览策展人余旭鸿
作为展览策展人,余旭鸿首先介绍了展览策划的特殊语境。在中国大陆官方美术馆、博物馆没有一件赵无极油画收藏的情况下,如何呈现赵无极的艺术世界、真正感受他所面对的艺术问题,是策展的基本出发点。“赵无极何以成为赵无极”,是2017年酝酿展览时的初心,也是策展团队贯穿始终的努力方向。
1937年,赵无极在毕业纪念册上给同学写下留言:“困难是等着你克服而设立的”。余旭鸿认为不仅要呈现赵无极艺术的高光时刻,也要如实呈现赵无极的困顿与迷茫。
赵无极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个传统,而他有两个。从早年的模仿塞尚,到晚年的《向塞尚致敬》,西方的现代绘画传统体现得非常明晰。与法国诗人亨利·米修的探讨与交流让赵无极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二楼方厅结尾墙面上的一句赵无极的自白,清楚表达了两个传统在他身上的关系:“其实,谁能了解,我花了多少时间来领悟塞尚和马蒂斯,然后再回到我们传统中我认为最美的唐宋绘画?”
展览的一条贯穿始终的隐含线索是还原一个有情有义的赵无极。从表现第一个儿子早夭的《无题(葬礼)》、暗喻与第一任妻子关系破裂的《连理》,描绘儿时记忆的《我父亲的花园》,到纪念母亲逝世的《05.03.75—07.01.85》、致敬第三任妻子的《向弗朗索瓦兹致敬》、致敬好友的《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一系列纪念和致敬亲朋好友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赵无极的真情真义。
展览隐含的另一条线索,是赵无极的作品与杭州西湖的关联。1947年创作的《我在杭州的家》描绘他与妻子谢景兰当年在西湖葛岭的居所。创作于1954年的赵无极的第一幅抽象画《风》,以甲骨文的形式表现了西湖边风吹拂柳枝的画面。作品《中国城》点明了这个展览的重要线索,即杭州西湖是萦绕在赵无极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艺术现场。《15.01.82 - 三联画》体现出苏东坡《望湖楼醉书》的诗意。而他的油画绝笔《18.03.2008》则再次浮现西湖平静湖面上风吹拂柳枝的气息。
大家都说赵无极是抽象主义或抒情抽象画的代表,其实,赵无极曾说:“不应当将现实主义绘画与抽象绘画进行区分,唯一的现实,是内心的需要”。赵无极绘画中的“两个传统”是内心的需要,他画中的有情有义是内心的需要,他终其一生描绘少年时迷恋的西湖之“风”也是内心的需要。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caam.c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