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巴的教学与艺术
许 江
“博巴”的名字,在中国美院不陌生。它不仅牵连着一段重要的历史,代表着共和国初年艺术教育的交流成果。而且,它还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案例,融入国美源远流长的学术脉络,树立起一种独辟蹊径的艺术品格。正由于此,他在上世纪60年代的当时,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和潘天寿等东方大师之间建立了互文的敬意和友谊。他的教学方法与思想在后来的中国艺术教育的各类讨论和实践中被反复提及。在改革开放初期,他的教学直接影响了国美基础教学的变革和实验的滥觞。当年博巴培训班的学员亦以一生的不懈努力,将这种独特的方法和思想播传全国,成为中国艺术教育实验性变革的重要资源。博巴总是活在国美的历史上,活在中国艺术教育的进程中。
博巴先生的教学有几点重要特点:第一,重视分析的理性。这种理性不仅培养了艺者的造型的严谨,更是絪缊而成艺术表现的运思的特性。第二,重视语言的表现。从写生的观察和关注中,凝成形式语言,尤其是线性表现的力量。这使得他的教学与东方艺术很容易地联系在一起。第三,重视自然的诗性。这一点我更多是从他的作品、从他的学生金一德先生、徐君萱先生的艺术里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精神。这种自然诗性既是诗画一体的文心,又是心物合一的哲思。这些特点都已经深深地融在了国美教学的日常与脉络中。
最早看到博巴先生的画,是1978年入校学习的初期。金一德老师上我们的课,博巴先生的几张画是重要范本。尤其是孤山写生的一幅。褐树成林,秋意横山。古诗词中所常言“云树”、“烟树”是怎样?我想博巴的孤山正是写照。他为潘天寿先生画像,据肖峰先生说,当时是现场写生,潘先生心中不睦,但也无奈。博巴先生却将潘老的神画了出来,苍松古柏,仪态端庄,本身沁着潘老的白描风骨。八十年代初,在来访的罗马尼亚现代艺术展上,看到博巴先生的新画。深蓝的天际,瓦白的钢铁厂,底下是金黄麦浪滚滚。经典的三段式,简明洗练,浓重舒朗,如若金属之铿锵。数年前,我的朋友送我一张老先生的风景。老树横秋,一派苍桑。笔色遒劲,天地幽然。是他晚年之作,也大概是一种心情写照。博巴先生不愧是自然的诗者,寄风景、写人心,贯注横山大气。我总觉得,在博巴先生的作品中,总有一份浑重老辣的用笔和韵味,这是否是六十多年前他的中国之行对他的互文性的影响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博巴先生教学与艺术正是国美历史山河中的胜迹,我们一次次追访,一次次登临,既怀“泪沾襟”的感动,又怀“兴如答”的畅想。
埃乌琴·博巴(Eugen Popa)年表
1919年4月14日,埃乌琴·博巴出生于罗马尼亚阿拉德省(Arad)朱利塔公社(Julita),他是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父亲瓦西里·博巴(Vasile Popa)来自于阿拉德省托克公社(Toc)的农户家庭,是当地的一名老师和牧师。母亲安娜·米洛萨夫(Ana Milosav)来自提米什省贝雷塞乌市(Berecsău),是一名家庭主妇。 埃乌琴的父母于1894年在阿拉德省佩特里斯(Petris)的一处著名东正教堂结婚。
1920,博巴一家搬到临近的阿拉德省斯特佳市(Stejar)。 埃乌琴·博巴由于出生晚,年纪较小,但他和村里年长的孩子一起受教于他的父亲和其他老师。博巴在这个小村落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在日后的创作生涯里他时常眷恋地回忆这段时光,视之为永恒的灵感来源。博巴的哥哥姐姐们亦是他艺术之路的引路人,他们影响了博巴,使他第一次拿起画笔和调色板去绘画。
1931,进入德瓦(Deva)的一所普通中学,按照父亲的意愿为考入师范学校做准备。
1939,博巴一家搬到距离斯特佳市(Stejar)5公里的萨瓦尔辛(Săvârșin)公社,并在当地安家置业。这一年,博巴获得了教师文凭。同年10月,在哥哥(画家,普洛耶什蒂的绘画老师)的坚持和支持下,博巴作为一年级新生进入了布加勒斯特国家美术学院尼古拉·德勒斯库(Nicolae Dărăscu)的班级,学习素描。
1940,升入二年级的博巴进入卡米尔·莱苏(Camil Ressu)的工作室,开始为期四年的学习,他的整个创作生涯都因此受到深刻影响。因表现优异,博巴获得优秀奖学金。
1942,参加希蒙·卢卡(Simion Luca)教授的雕塑选修课。
1943,在达勒斯的黑白沙龙上,博巴的作品首次亮相,这件雕塑作品被授予希姆奖(Simu)。
1944,以优秀等级毕业于布加勒斯特国家美术学院卡米尔·莱苏(Camil Ressu)工作室。
1944-1946,服兵役。 进入阿拉德省预备役学校,后入伍,以中士军衔在奥拉迪亚(Oradea)退伍。
1946,回到布加勒斯特。博巴的绘画作品在春季沙龙上展出。此外,他携雕塑作品参评了法国学院奖学金。博巴参加了让·斯特里阿蒂(Jean. Al Steriadi)的高级绘画课程,随后又参加了雕塑课程(成为名誉实验员)。博巴与美术学院的其他毕业生一起住在伊力亚·哈斯丢街(Iulia Hasdeu)教学楼的阁楼上。
1947,在秋季沙龙和在巴黎举办的奖学金展览中展出绘画。 这一年,埃乌琴·博巴与让·斯特里阿蒂教授的学生吉娜·哈其乌(Gina Hagiu)结婚。这对新婚夫妻一起住在阁楼上。
1948,被任命为尼古拉·格列格莱斯库美术学院(Nicolae Grigorescu)亚历山大·齐奥库伦库(Alexandru Ciucurencu)班级的助理教员。第一次参加国家展览,获得绘画二等奖。 自此,作品不断在国内外展览会,团体活动中展出。
1950-1951,博巴的老师、画家亚历山大·齐奥库伦库帮助博巴一家分配到了公寓。他们在皮克托斯塔大街16号(16 Pictor Stahi Street)的阁楼里一直住到3月,之后搬入公寓。
1952,分配了位于潘格拉迪大街27号(27 Pangratti Street)的工作室,加入了罗马尼亚视觉艺术家联盟(Uniunea Artiștilor Plastici)。
1953-1954,随同罗马尼亚视觉艺术家联盟主席、雕塑家隆·贾里亚(Lon Jalea)前往纽约和伦敦,参加讨论艺术和教育问题的国际会议。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学习。
1958,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次个展,参加了在莫斯科举办的首届社会主义国家展。
1959,被授予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学院依奥安·安德莱斯库大奖(Ioan Andreescu)。作品在布达佩斯的罗马尼亚艺术展上展出。
1960-1962,根据罗马尼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的文化协议,埃乌琴·博巴与吉娜一起被派往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教学,为期两年。期间出席在伊斯坦布尔,安卡拉,雅典,布拉格,布拉迪斯拉发,柏林,赫尔辛基,贝尔格莱德,开罗,亚历山大等地举办的罗马尼亚艺术展。
1962-1963,回到罗马尼亚,与吉娜在布加勒斯特的达勒斯礼堂(Dalles halls)举办大型展览,展出了三百余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素描以及使用中国传统技法的作品。 展览受到了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之后在克卢日、阿拉德、穆勒斯等地巡展。 此外,尼古拉·格列格莱斯库美术学院任命博巴为图案系教师。
1964,在全国视觉艺术家联盟全国会议上当选为联盟副主席(直至1968年)。与吉娜一起在巴克乌(Bacău)的文化之家共同创作壁画和彩陶。
1965,与吉娜在特努萨维林(Turnu Severin)创作了一件彩陶作品。
1967,参加在柏林,伦敦,莫斯科,日内瓦,大马士革,巴黎举办的罗马尼亚当代艺术展览。 在Tg. Jiu创作了一件彩陶马赛克作品。
1969,50岁那年,博巴在艺术评论家佩图·柯玛奈斯库(Petru Comarnescu)、作家尼古拉·布雷班(Nicolae Breban)的热情支持下,于布加勒斯特艺术画廊举办了一场回顾展。
1970-1972,这两年间,博巴和吉娜一起准备布加勒斯特国家剧院的装饰竞赛项目,他们的雕塑最终在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1973,博巴与吉娜为布扎乌(Buzău)市文化议院创作了一件天然石材的大型马赛克作品。1974,在布加勒斯特的Orizont画廊展出了彩色石版画,引起了评论家和媒体的广泛讨论。
1975,在荷兰海牙的Pulchri Studio hall,举办由艺术评论家马蒂尔德·威瑟(Mathilde Visser)策划的吉娜-博巴(Gina Hagiu - Eugen Popa)展览。
1976,被任命为尼古拉·格列格莱斯库美术学院图案系教授。
1977,作为策展人参加了在中国举办的罗马尼亚古典和当代绘画展览,得以与久别的罗训班学生再次见面。
1978-1979,与吉娜一起在Giurgiu创作了一件彩陶壁画作品。
1980-1982,在布加勒斯特近郊16公里的奥托畔尼(Otopeni)工作室创作。参加在保加利亚举办的团体展览。
1984-1985,在荷兰Laren的Rosa Spier Huis举办展览。在阿姆斯特丹的Muzeul de Arta Moderna Stedelijk美术馆展出了十件雕塑和平面作品。除此之外,在阿姆斯特丹的Galerie Piet Clement,博巴尝试了多种印刷技术,并首次创作了独幅版画。回国后的冬天,博巴遭受了苦难,他的姐夫诗人格力高尔·哈其乌(Grigore Hagiu)在极权政府的迫害下去世,这些悲痛都印刻在他的画中(称为“黑色时期”)。
1985月18日,在博巴、吉娜和当地老师依奥西·多哈杰依(Iosi Dohangie)的努力下,在他家乡阿拉德省朱利塔公社的美术馆正式开放。博巴捐赠了100多件作品,包括创作于不同时期的绘画和版画。艺术评论家丹·格列格莱斯库(Dan Grigorescu)教授发表了开幕致辞。这是一次重要的艺术文化活动,来自布加勒斯特、克卢日、阿拉德、蒂米什瓦拉的许多名人都前来参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当地居民和学生。
1989,在革命浪潮中,博巴在布加勒斯特潘格拉蒂(Pangratti)街区的工作室被毁。除了地板、家具之外,一些绘画和手稿也被毁坏。工作室被迫进行长期修复。
1990-1995,博巴在奥托畔尼(Otopeni)工作室创作,主要是自画像和描绘四季的作品。他获得了阿拉德省萨瓦尔辛公社名誉公民的荣誉。
1996年5月18日,在布加勒斯特la Spitalul de Urgenta医院,博巴因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遂画家的遗愿,他葬于阿拉德省萨瓦尔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