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中国 ...
全国政协委员许江:关于青 ...
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俞晓光 ...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艺术教育 ...
“百年担当” 庆祝中国共产 ...
思想与方法——中国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 ...
致敬时代楷模,赓续榜样精 ...

我们需要建设怎样的艺术类学科?新时代 新文科——全国艺术类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清华美院举行

  <div class="rich_media_content " id="js_content"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verflow: hidden; color: rgb(51, 51, 51); word-wrap: break-word; -webkit-hyphens: auto; text-align: justify;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0; caret-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435200035572052px;="" visibility:="" visible;"="">

 

出席论坛的领导及嘉宾合影留念

 

12月8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中国装饰杂志社承办的“新时代 新文科——全国艺术类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

 

出席论坛的领导及嘉宾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新时代 新文科”为主题,教育部相关领导、艺术类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以及国内艺术类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教育发展道路、如何搭建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打造具有世界引领性的中国艺术学科新格局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主持论坛开幕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主持了研讨会开幕式。他表示,2020年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一年,上个月教育部新文科教育工作组专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从共识、遵循以及任务三个方面对新文科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艺术门类下的设计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以及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五个专业教指委迅速响应,大家互相协同、支持,促成了本次研讨会。希望大家借此机会充分对话与交流。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致辞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致辞中表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我们面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文科发展历史,形成了深厚的人文传统的积淀。进入新世纪以来,清华大学立足学校文科发展的形势和现状的要求,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清华文科发展新格局。在新时代建设新文科使命的召唤下,清华大学将以更大的力度支持美术学院学科建设,积极为新文科,特别是艺术学科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鼓励美术学院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的学科平台与资源,与全国兄弟院校一道,不断产出优秀成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人文社科教育处处长张庆国致辞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人文社科教育处处长张庆国在致辞中表示,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大家相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加这次研讨会,是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高等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积极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力行动,更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新文科建设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这三个基本原则;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这三个重大抓手;抓好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艺术大讲堂这四个关键突破;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主持上午的主旨发言

 

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许江,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育主任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长王黎光,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许江作线上主旨发言

 

许江通过视频的方式发言,分享了他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艺科建设的思考。他认为,在新文科所有门类中,艺科最为特殊,与多学科融合的空间也最为广大,自主发展的思考也最为活跃。艺术界的同仁应以更大的视野来思考人的价值观念及其养育;以突出的关注来面对现代技术统治的时代及其所带来的生机和危机共存的状况;探索和建构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自主之路,不以西方的标准而“时然而然”,要立自家的根源而“己然而然”,强调中国自己的传统经验,创新自强的中国力量。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黎光作主旨发言

 

王黎光的发言题目是“中国乐派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契机与当下行动”。他表示,音乐学科近年的发展正迎合了新文科的理念。从中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到学科综合理念的贯穿,再到以音乐创作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发展目标,从微观到宏观,音乐学科前行步伐自信、坚定,切实践行新文科的学科理念。中国音乐学院自2015年开始倡导中国乐派建设,以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任务,同时依托“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以中华国学为底蕴,提升艺术教育的层次与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一川作主旨发言

 

王一川以“互联网时代艺术教育及新文科建设”为题,从艺术学理论类的专业视角探讨了怎样看待互联网时代艺术教育的新变化。他认为,我们要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国家社会人才的新需求,面向中国新时代未来领袖型人才的培养,面向互联网时代艺术教育选择;面向新行业新领域开拓;面向跨学科专业整合。因而要推进艺术主导的跨学科专业整合,灵活实施问题导向的艺术专业教育;加强复合型艺术人才培育;加快艺术史论专业建设及其国际推广;拓宽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建设渠道。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鲁晓波作主旨发言

 

鲁晓波的发言题目是“应变与引领——时代变革与设计学科发展的思考”。他表示,设计学科从一诞生就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而在新科技技术革命与人文艺术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要有一个“设计+”的概念,设计可以跟科技等所有的领域进行融合,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创新。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自然的价值和人文的价值要并重,艺术和科学要融合,传承与创新要并举,全球化和本土化要兼具。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提升教育人才的质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强化通识教育、跨学科培养、全球胜任力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协伟作主旨发言

 

宋协伟的发言题目是“设计不在——新文科建设与大设计时代”。他认为,应当从世界的视角和中国的视角来认识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是面对未来挑战的先行者,构建一个能够适合未来发展的教育体系,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首要而紧迫的任务。中央美术学院秉承了五大战略——战略设计、科技设计、设计思维、产业设计、设计理论,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更加优化的规模结构、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显著提高的培养机制,贡献卓越的服务需求,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引领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我们担当的任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赵超主持下午的主旨发言作主旨发言 

 

下午的主旨发言环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林家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宁钢,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服装学院院长贾荣林先后进行了主旨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建明作主旨发言

 

宋建明以“新文科语境下的设计学科建设”为题,谈了他对《新文科建设宣言》的解读与体会。他提出,在新科技发展带来的工具革命导致创新发展观念发生变化,新时代、新挑战、新路径、新潜能是新文科建设的“四新”背景;同时新主张、新方式、新服务、新产业,这“四新”是设计学面向新文科建设应该做的未来图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构建兼具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他认为本次研讨会的一系列议题为新文科语境下的设计学科提供了重要抓手。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家阳作主旨发言

 

林家阳的发言题目为“设计的担当——新文科思想下的教学改革思考”,他认为在新文科语境下,当今的设计应该是“传统+现代”“传统+生态”“艺术+科学”“艺术+商学”,以及“知识+实践”。他提到乔布斯说过“设计学院终将取代商学院”,其本意是商学知识对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他还提到在德国的高校博士毕业后是不能直接留校的,必须从事若干年的社会实践后才能做助教,之后申请更高级别的教职也需要先有社会实践经历。通过这些案例,他认为设计学科在新文科思想下肩负着发展重任,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志向,也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钢作主旨发言

 

宁钢的发言题目为“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以陶瓷设计为例”,他认为新文科建设要求我们抓紧文化自信的大方针,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时刻注重加强文化的自我认同,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多维度创建出具有民族特色与品位的世界学科体系。陶瓷文化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类别,中国陶瓷产业每年产值2万亿,出口量每年300多亿,一直是朝阳产业。作为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重要物质载体,陶瓷本身一方面文化内涵深,另一方面产业规模大,不仅能够为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带来更多机会,更是我们在追求文化自信过程中十分关键的“切入点”。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贾荣林作主旨发言 

 

贾荣林以“新文科背景下的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学科思考”为题,从新文科、北京服装学院学科建设特色、学院师生设计实践,以及学校未来发展4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北京服装学院把时尚艺术和科技等重点要素整合后进行时尚设计学科的探索,服务国家战略和从弱势群体与人们需求的角度探索设计学科建设的方法路径,以期能够真正实现“时尚设计+材料科学”“时尚设计+计算机科学”等跨学科发展。他认为新文科的建设给设计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把设计学推到了整个大文科的前沿,给未来各个学校都带来了很好的现状。通过新文科建设的迅猛发展,让各个学科、各个院校、及设计学科都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主持研讨对谈

 

主旨发言环节后进入研讨对谈环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段胜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潘长学,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田忠利,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洁先后发言,并就《新文科建设宣言》内容、跨学科融合发展、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等话题发表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互动。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段胜峰发言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季铁发言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潘长学发言

 

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田忠利发言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洁发言

 

段胜峰认为跨学科性是设计学的本质属性,他所在的四川美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主动去进行一些跨学科的实践,打破专业边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提升了社会对川美设计学的认知和美誉度。季铁认为目前提出新文科建设可以让每个高校在比较躁动的状态下去思考各自的定位,“倒逼”着学校和老师们去思索各自的特征和长处,是一个好事情。他认为融合创新对高校来说,根本上还在于人才的培养。潘长学认为高水平的设计活动和设计课题是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核心。因为实践应用型学科必须通过高水平的课题来不断组织,这样学科才能形成自身运转的基本规律。田忠利也提到应通过重大项目来引领设计学科的发展,并介绍了北京印刷学院在艺、文、工之间的交叉、融合实践。魏洁介绍了江南大学基于地域性所进行的一些跨专业、跨学科实践项目,同时提出她作为设计管理者与设计教育者,如何从制度保障的角度去实现跨学科发展的一些思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孙守迁发言

 

对谈环节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孙守迁也进行了简短发言,就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科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今后还应增加“新商科”,认为只有新商科、新文科、新工科都建设起来,设计才会有最大的用武之地,新商科能够为设计学、设计研究提供流通渠道方面的思维,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会议最后由方晓风致结束辞,他对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嘉宾与代表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表示此次研讨会的内容会成为下一阶段新文科建设与设计学科发展的重要积淀。

 

                                        

 

摄影  | 冯世光

编辑  | 张婷婷
 制作  | 千   惠
 校对  | 千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