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中国 ...
全国政协委员许江:关于青 ...
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俞晓光 ...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艺术教育 ...
“百年担当” 庆祝中国共产 ...
思想与方法——中国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 ...
致敬时代楷模,赓续榜样精 ...

【重磅】建筑国美之路:“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即将开幕

展览题目: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

展览日期:2017年4月9日——4月21日

展览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开幕:2017年4月9日上午10:00

特别提醒:开幕式凭票入场,请观众朋友有序入场,文明观展

雅园般的理想实验

——写给“不断实验——中国建筑国美之路”展览

河岸春草时,伴山茂林处。延绵旬月的春雨稍停,丽日下,象山的葱绿缓缓地渗出青烟,湿润的空气中泛着绿。象山的筑造染着这弥散的青绿,仿佛铁铸。山雨过后,溪水浊黄,潺潺流过山脚,清风抚瓦墙,游烟绕门廊,象山人自知身在春风山色之处。约九百七十年前,米芾题写《西园雅集图记》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所写正是这般风情。

象山的好,在于让美院的艺者们秉艺匠素朴之资,扬雄豪绝俗之志,乐于在这山水间相聚相望。台高举望眼,庭深好读书,技艺之人会于此,辨识精艺,英辞妙墨,日日相聚,如若日日雅集,象山亦无一日不雅园。

何为雅园,文人的理想化的实验之所也。兰亭修禊,茂林修竹,激流映带,王羲之携诸友曲水流觞,卓然高致,极尽雅集园游之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生死今昔的文人观照,穿越在雅园惠风中,给予诗性的体验。宋代西园雅集,“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松桧梧竹,小桥流水,凝练宋代文人的崇艺尚文的实验性生活。那雅园雅集,存于诗,存于画,存于代代文人实验生活的想象之中。而今,这实验的远念赋予生活以风雅,美院的艺者在日日雅园中,存持当代文人的品质,操习自我理想的实验。

今日雅园的理想实验有三重内涵:其一,基于崇文尚雅的观念,注重四季的山水望境,追求生命的放逸与沉醉。远望青山,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如若庄子的解衣槃礴那般,忘却社会的限约,没有刻意做出来的媚态,将自己从时空之囿中解放出来,为日日雅园的实验与沉醉做好准备。其二,本土材质与建造的爱。山水生活让象山诸子宛若渔樵于江渚之上,对本地水土生物存倾心之爱。那夯墙叠瓦、合院迴廊,那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那耕读之家自然生活的实验内质,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诸子之所共食。其三,苦行的磨炼与生活的文人化。真正的艺者借助精神执守的苦行,达到生命的陶醉,将技艺的多年琢磨凝于一瞬,而那一瞬所直见的是生命的洞开,是存在的本质。由于苦业而趋于内心的完满,文人精神悠悠地浮游于天地之间,注重日常生活的文人化,把诗酒相得、宴饮品茗、谈书论画的日常交谊视为生命基础,雅园正是这种生命的理想体现。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在王澍带领下,以“不断实验”为题,举办“中国建筑国美之路”展览,其主旨最是当代建筑的实验精神。国美的建筑教学早在1928年建筑之初就显端倪。本世纪之初,学院支持王澍的象山筑造,支持重建建筑艺术学院,恰要重拾中国本土建筑学,以雅园般的生活与风雅,引领当代建筑的理想实验。上述的三层雅园内涵,恰是建筑艺术学院十年兴学的特色性写照。

象山校园的建造完成恰与建筑艺术学院建立同年,趋今虽仅十年,却含颇多亮点。象山筑造的实验性与建筑艺术学院的实验性同质,皆源于当代文人的理想内涵。也正是这种隐在象山筑造中的雅园实验,与国美诸君的精神深合,酿造日日雅集、日日创造的理想实验。

许 江
2017年3月28日

写在“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之前

如果要问,什么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最突出的学术特征,我想,应该是它一直坚定推动的“实验建筑”教学改革运动;如果要问,这个教学探索的根本特点是不是它所强调的批判性的地方性,我想,当然是,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批判面对现实的实验性、开放性和彻底性,归根结底,是思想的独立性,没有实验性和彻底性,这种批判就豪无意义;如果要问,在艺术学院办建筑教育,是不是为了弥补中国固有建筑教育艺术训练的不足,或者,是作为理工科建筑教育的一种补充,我想,长期的事实已经证明,认为建筑教育是工程与艺术的简单相加的想法注定没有出路,今天建筑教学的挑战在于,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建筑如何不迷失自己的本体,建筑如何意识到它天然具有的当代实验艺术的使命,建筑学教育与其说缺艺术,不如说缺思想,而美术学院多少更自由一些的空气,使得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教育的可能性可能在这里发生。

本次展览是对建筑学院“实验建筑”教学探索的一次全面展示。展览使用策展人制,策展人以教学的实验性为唯一标准选择参展教师和课程。课程范围涉及五年制全部教学课程与四年制的局部。尽管展览以建筑学院成立十周年为契机,但这条实验建筑的教学线索实际上开始于2002年,建筑艺术专业四年制第一届的第一个专业设计课程。作为唯一的教师,我邀请一个当代艺术家和我共同授课,如今回头看,这个课程几乎决定了这所学校实验建筑课程的全部性质:1,不认为建筑学教育应该以知识为基础,而是应该以生存本能为基础,所以第一次课程不从画图开始,而是直接从动手建造开始;2,不仅是让学生直接接触材料,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材料包含着观念,所以学生必须选择一种非建筑材料入手;3,老师不教,只和学生讨论,问题必须由学生自己解决;4,老师不选择方案,由学生通过足尺实验与试错,经过几轮投票决定;5,一旦作出选择,所有学生就变成为了这个被选出的方案的实现去集团奋斗的劳动者;6,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从方案到1:1足尺建成的全过程;7,几年后,所有学生都是见证者,见证了这个由塑料可乐瓶子建造的抽象立方体在风吹雨打之后炸裂成一个如花朵般的解构之物。另一个节点是2003年,那一年,我和陆文宇老师共同起草了第一份“实验建筑”本科五年制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对培养一种能劳作的思想性建筑师的展望,从动手开始的四种材料建造课程,三年制现象素描课程,一年制书法课程,强调现场性的“水墨空间渲染”,以“园宅二元论”为出发点的二年级建筑基础课程,以“城乡对立”为对象的三年级建筑学批判课程,以“自然建造”为主题的四年级建构课程,以山水画研究为观法的“如画建筑”观,五年级毕业设计的开放教学工作坊,对多线索编织型教学与教师结构的期待。这个大纲几乎所有内容都得到实施,覆盖了建筑系五年制全部课程,并从局部开始推动了城市、景观和环艺的教学改革。如果说十几年来有什么变化?我想有三点:1,从只有一个教师可以教到有二十三个教师有能力执行这个大纲;2,如画、材料、建构、批判,至少有四条教学线索和教师团队研究隐隐形成;3,美术学院第一个可以作“实验”的建造实验室的建成与运行。

如果要问,在这种探索中什么最难,我想,是如何不让探索的锐气被磨损,如何不让自己在现实的妥协中变质,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说:实验建筑当然是一种挑战正统的努力,但却是不想变成新的正统的努力!也就是为什么,我将这个展览命名为“不断实验”的原因。

王 澍
2017年3月13日

系列学术活动:

学术论坛之一:「建筑实验的边缘与边界」

▌第一场:4月8日下午16:00-17:30

◎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2号楼小剧场

◎ 主 持:王 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2015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嘉 宾:坂 茂(Shigeru Ban),日本坂茂建筑设计主持建筑师,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 主题:创作与人道主义活动(Works and humanitarian activities)

日本著名建筑师——坂茂195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7年至1980年就读于南加州建筑学院,1980年至1982年就读于库柏联盟建筑学院,1982年至1983年在东京为著名建筑师矶崎新工作室工作,1984年获库柏联盟建筑学院建筑学士学位,1985年在东京建立私人企业,1995年任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顾问,1995年至1999年任横滨国立大学建筑学助理教授,1996年至2000年任日本文化唐纳·基尼中心助理会员200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表示,坂茂博士通过他高超的建筑技艺为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无家可归者和丧失财产者提供了志愿服务,他特别强调对尖端材料和技术的运用,有充分的好奇心和执着,创新永无止境。

▌第二场:4月9日下午14:00-18:40

◎ 主 持: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

◎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2号楼小剧场

◎ 嘉 宾:张永和,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MIT建筑系前系主任

◎ 主题:绘画与建筑

张永和,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并担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同济大学「千人计划」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5年,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博士生。

◎ 嘉 宾: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 主题:此时此地

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主持设计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德中文化年、法中文化年、荷兰NAI中国当代建筑展、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多个国际展览及国内展览。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建筑实录中国奖、远东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作品被《A+U》《AV》《Area》《MADE IN CHINA》《AR》等出版,并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巴黎夏佑宫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

◎ 嘉 宾:谢英俊,谢英俊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教授

◎ 主题:从部落永续建造协力造屋到工业4.0

1999年,谢英俊45岁,台湾发生了著名的「921」大地震。作为淡江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执业建筑师,谢英俊应邀前往灾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在此之前,谢英俊的建筑师履历和其它建筑师并无大的不同,设计最多的是电子工厂的厂房,也有几个城市建筑让他获得了名气。机缘巧合,正是帮灾民重建家园带给了谢英俊走出一条与众不同之路的机会。谢英俊的方式是就地取材、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并组织和执导部落内的失业人员自己动手盖房,最终为邵族人建起了品质还不错、又省下了施工费用和购买大量原材料费用的房子。

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持续推进这样的工作。而他的建筑理念也清晰起来,概括为八个字:永续建筑,协力造屋。正是这个实践为他在台湾赢得了声誉。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大奖组委会特别奖入围理由:最具社会关怀之建筑师,以为弱势族群争取居住权及协助其自力造屋为职志之建筑师。自台湾发生921震灾及近期四川震灾均见谢英俊,穿梭于震灾发生之处,提出自创之协力造屋工法,有效解决灾户居住问题,具思考及行动能力,为建筑师投入非盈利性公共服务工作及关怀社会之典范。

◎ 嘉 宾:张 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主题:简单的复杂性

张雷,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1964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85年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3年瑞士苏黎世高工建筑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设计与创作研究所所长;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12年荣获第三届「瑞士建筑奖」(Swiss Architectural Awards)提名;2009年5月获选英国ICON杂志全球20位最有未来影响力的青年建筑师;曾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千叶技术大学、瑞士苏黎世高工等校客座教授、副教授、教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评审。

 

学术论坛之二:「建筑教育实验的现状与未来」

▌第一场:4月9日下午14:00-18:30

▌第二场:4月10日上午9:00-12:30

◎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大会议室

◎ 主 持:王 澍

◎ 嘉 宾:王建国 / 常 青 / 孟建民 / 张永和 / 庄惟敏 / 韩冬青 / 李振宇 / 吕品晶 / 玛莎•索恩(Martha Thorne)/ 埃尔伯特•杜伯乐(Albert Dubler)/ 阿黛尔•桑托斯(Adele Santos) / 戴维•莱瑟巴罗(David Leatherbarrow)/ 安德丽•西密奇(Andrea Simitch)/ 皮特•塔朱里(Peter Tagiuri)/ 罗伯特•韦德尔(Robert Weddle)/ 驭步(Bruno Hubert) / 兰德(Francoise Ged) / 王 路 /刘克成 /王才强 / 王维仁 / 顾大庆 / 朱剑飞 / 刘家琨 / 谢英俊 / 张 雷 / 童 明 / 葛 明 / 李翔宁 / 金秋野 / 鲁力佳 / 柳亦春 / 王 辉 / 张 轲 / 张 斌 / 庄 慎 / 金安和(Erhard AN-HE Kinzelbach) / 孟伯德(Bert de Muynck)/ 阮庆岳 / 陈伯康(Aric Chen)/ 黄居正 / 支文军 / 彭 怒 (排名不分先后)

注:仅限与会嘉宾、建筑艺术学院教师及研究生参加

 

学术论坛之三:「建筑实验的多样性」

▌第一场:4月10日上午9:00-12:30

◎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4号楼建筑艺术学院报告厅

◎ 主 持:李翔宁 / 卓 旻

◎ 主题发言嘉宾:埃尔伯特•杜伯乐(Albert Dubler)/ 柳亦春 / 王 辉 / 张 斌 / 庄 慎

▌第二场:4月10日下午14:00-18:00

◎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4号楼建筑艺术学院报告厅

◎ 主 持:葛 明 / 李凯生

◎ 主题发言嘉宾:戴维•莱瑟巴罗(David Leatherbarrow) / 常 青 / 刘克成 / 张 轲 / 金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