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
提出“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
造就“世界的”中国美术学院
他以“望境”理念
致力于“山水学院”的营造
支持王澍设计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2012年,中国人首次荣获
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建筑奖
他是架上绘画的坚守者
数十年如一日画葵、写葵、格葵
用群葵的沧桑和坚强
重现时代的宏大叙事
重现一代中国人经磨历劫的精神图谱
成为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的领军人物
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
为中国当代艺术打造了众多国际学术平台
他创建跨媒体艺术学院
又长期思考图像时代绘画何为的问题
强调感受和思想的重要性
他是艺术家,更是思想者
他满怀激情,又理智冷静
富有远见卓识、行动策略
是当下艺坛几乎再难复制的综合性人物
“湖山艺丛”推出许江特辑三册
《望境》《先生》《架上话》
以“大家小书”的形式
汇集许江多年来形成的学术观点和思想精华
从三个意义深远的角度
呈现其诗性沉思和壮烈激怀
“望境”是许江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观念,指的是
湖山相望之境,也是面向历史文脉、价值观念、精神素质的
心灵塑造之境。它一方面蕴涵着
山水诗性,一方面承载着
使命和担当。这种彼此相通相生、相守相望的境界,使人澄澈旷达。
全书以该理念为统摄,向读者传达大学教育应培养通人,艺术教育亦需关注
学养与精神境界的陶养,对当代中国专门化的
学科教育现状提出了
思考和建议,于当代迷惘的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
助益良多。
仰望
一代巨匠,意在培养人的心智,完善人的心性,提升人的心灵。书中论及的大师有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林风眠、现代派艺术大师
吴大羽、在中西绘画融合上成就卓著的
吴冠中、近现代国画大师
黄宾虹、两度出任美院院长的国画大师
潘天寿,以及著名文化学者
王元化、艺术奇才
徐渭,还有当代油画大家
靳尚谊、
詹建俊和
全山石等。
数篇文章无论是
文字章法,还是所写之人的
生命际遇,以及他们对待艺术与文化的
虔诚,都有着兴发感动的力量。
本书所谈主要为
绘画和其他视觉艺术等相关话题,具体包括《架上话》《与吴冠中先生的对话》《绘画的纠结与诗》《雅集兴答》等篇目。其中,《架上话》通过“视象·具象” “水痕·心痕” “后现·非线”几个部分,讨论
图像时代绘画何为。《与吴冠中先生的对话》从点评许江作品出发,谈论
艺术感受力和对美的品赏能力的重要性,讨论什么是
绘画最重要的内涵。《绘画的纠结与诗》重返感受力的源头,从“身体与体象”“挑战与转换”“缓慢过程与直观生成”这三个方面,探讨
绘画如何使个人经验诗化。《雅集兴答》谈论
传统雅集的重要意义,包括登临胜迹、逐迹怀远、伤逝悲慨、御风陶醉等境界。
数篇文章深入探讨了
艺术感受力与美的品鉴欣赏,文章内涵广博,思致独特,深入浅出,值得艺术学子与喜爱艺术的普罗大众细度深思。
你只消一盏茶的功夫,便可领略中国艺术最高学府前掌门人
对艺术、文化、教育的深邃思考;感悟百年名校的
价值理念、精神追求、艺术高度与学术命脉;理解中国美院何以成为中国美院的
内在基因。
●
吴冠中:“许江的画具有
诗性的力量。他的画中总有一份
沧桑感,好像是在高山上遥望,看历史的沧桑,看遥远的沧桑。他追求的是
揭露人生的本质。”
02
●
陈嘉映:“在当代中国画家里,
画与文俱佳,许江是出了名的,而他的文字体现他画作的意境,生发画中的思想,
交相辉映。……我们五十年代人,常被说是理想主义者,而许江尤富
理想主义气质。许江的画和文丰厚地诠释着理想主义的正面含义,或者不如说,诠释着什么才是恰当意义上的理想主义。”
03
●
范迪安:“许江艺术的最大特点是
艺术主题的单纯与
艺术表现语言的丰富。……许江集美术教育、美术组织与管理、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等多重专业的身份更使他
所见者广、所识者众,但是回到他自己的创作上,他的艺术关切却是
愈发聚焦的,愈发朝向
深层次的思考。可以说,在艺术思考的深度和艺术语言的宽度二者的有机统一上,他是当代中国艺术界的一个突出现象。”
04
●
余华:“1955年出生的许江,1960年出生的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素不相识的人们,
向日葵是我们共同的一个记忆,是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
热泪盈眶的一个意象。”
05
●
高世名:“许江拥有两支笔,一支笔
在画布上挥洒涂抹,另一支笔
在稿纸上信马由缰。他以这两支笔性情相托,建构出一个
图与文、言说与视觉交互发生的世界。”